您现在的位置:老兵网>>退役家园>>老兵天地>>正文                                   返回首页


老兵天地
━━━━━━━━━━━━━━━━━━━━━━━━━━━☆━━━━━━━━━━━━━━━━━━━
━━━━━━━━

邹中华:华光笔底尽收

邹中华 14 岁背着画夹走进军营

  情倾笔墨颂中华,心尽影画耀英才。邹中华这位部队成长起来的优秀新闻工作者,婉拒了北京一家知名企业年薪百万元的重聘,为讴歌中华英才而乐此不疲,得益为英才谱写盛世华章的愿。

  为了童年的梦想

  邹中华出生于湖北孝感市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父亲60 年代大学毕业后,回到贫穷的乡村开始了艰苦的“游击”教学及办学之路。没有学生,就走访动员;没有教室,就用祠堂、破庙、牛栏代替;没有教科书,就自己刻板上县城油印。五十年风雨,执着依旧;五十载寒暑,无怨无悔。而他最大的欣慰,便是自己的血性在儿子身上得以延续和升华。

  1968 年11 月16 日 ,他给刚出生的儿子取名中华,寄托在其中的期盼,如同对整个民族的希望。中华的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如果说母亲给了他真诚质朴和勤劳勇敢的话,那么,父亲则给了他坚强的意志和正直豁达的品质。的确,这种品质一直伴随着他成长并不断得到磨练。

   了解中华的人都知道中华是坐在父亲的教室里长大的,白色的粉笔灰,如雪一般,为他营造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教室里大哥大姐姐的眼光,点燃了他未来的幻想。父亲给他讲了许多的故事,影响他终身的有两个:《神笔马良》及《司马光砸缸》。前者给了他神往与激励,后者给了他胆略与智慧。中华不只一次梦见过神仙爷爷送给他那支画什么有什么的神笔,他给父亲画了一个很大的学校,父亲可以坐在宽敞的教室教书;给妈妈画了许多大个子小朋友,妈妈可以在他们的帮助下从繁重的农活中得到一丝喘息;当他每次醒来时,这一切都逃得无影无踪。父亲告诫他说,梦总是要通过刻苦努力才能成真。从此,父子俩为了实现各自的梦想而忙碌而努力,不敢懈怠。父亲成天泡在学校不回家,而他,则利用所有的时间去读书,去学绘画。14 岁,中华念完了初中。那年,父亲积劳成疾,终于病倒了。正好部队来村里征兵,懂事的中华渴望读书学习,可又不忍心再给母亲太大的压力。于是他瞒着父母,扛着他的一捆绘画作品及表过漫画、诗歌的报纸。找到在这个县城接兵部队的首长,首长高兴地说:“部队急需绘画、写作人才,上级还专门作过可招特长兵的指示,只要政审合格,身体没问题,接”! 就这样,邹中华终于穿上了军装,跨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大熔炉里。他除了同战友们一道参加军事训练外,还担负着黑板报、标语、画壁画等宣传工作。其余的时间,他都用来刻苦自学高中课程及绘画知识,很少顾得上与战友同乡聊天。大学教师给首长大专班补习功课,他主动提出作笔记,得到批准,一学就是两年。

   士兵的床上除叠放整齐的方块被子外,床下只准放一小凳子,其余的东西都要放进仓库。爱书如命的中华的床上,免不了有一些课本,床下也偷偷放着绘画颜料及画笔纸张。但这多次影了整个班、排的内务评比,班长一气之下把这些东西都扔到了外面。倔强的邹中华二话没说,拉着班长去连部讨说法:“我知道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整齐划一是部队的形象,但近来解放军报大力宣传战士自学成才及培养军地两用人才,他扔了我的书籍及绘画用品,岂不是自相矛盾, 到底谁是谁非?”那时,邹中华办的黑板报无论是插图、小毛笔字、版面设计, 都是全团一流的,还被机关请去绘幻灯片及壁画, 为连队争了光。结果连首长命令班长亲自捡回中华的书籍和绘画用品,并送到一个废弃的库房,算是给他一个学习的地方。那里没有电灯,可以不受熄灯号的限制。从此油灯伴随着他,度过了几百个贪婪地学习创作的夜晚。

   1985 年,日本电视连续剧《阿信》在中国热播后,引起了强烈反响,正值中国改革开放深入之时,中华坐不住了,如果寻找一位中国本土的“阿信”,对青年尤其是女性青年创业树立一个良好的典范,面对困难挑战自我、树立信心,具有深远意义,于是他利用各种渠道四处搜寻信息,最后一篇长篇通讯《中国的阿信》在各大报刊刊登转载,成为人们街头巷尾议论的话题,他的绘画老师周喜在一次旅途的拥挤的列车上,听到几名青年在热议《中国的阿信》这篇文章,周老师灵机一动说:我就是此文的作者邹中华,几位年青人连忙让座,没想到我用学生的名字换来了座位,老师无不为中华感到自豪。两年后中华已小有名气,被调到部队政治机关从事专业新闻及美术创作,在机关里,中华如鱼得水,屡创佳作。他的新闻稿件及美术作品时常见诸报端,多次参加军内外美术作品展览,总能获奖。由于文化工作突出,中华三次荣立三等功,十多次受到嘉奖,被部队授予自学成才的光荣标兵。

   邹中华在部队驻地驻马店地区名声大震,被驻马店地委宣传部聘为驻马店日报专职美术编辑,成为一名军民共建文明的使者。那时没有电脑,每天为报纸书写美术标题及插图外,还到驻马店地区的唯一高校补习,高校的美术老师周喜毕业于河南大学油画专业,周老师的教室里从此多了一位穿军装的学生。三年过去了,上千邹中华 14 岁背着画夹走进军营 幅美术插图、新闻稿件见诸于解放军报、解放军画报等报刊,获得了众多好评。1991 年,邹中华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师从我国著名油画家崔开玺教授,系主任刘大为教授也百忙之中经常教室授课,于是他到已离休的著名油画家刘天呈、工笔画家林凡教授登门求教并得到他们的热情帮助与指导,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峭岩在食堂吃饭见到中华时戏言,让他免试进入文学系学习,他成了最忙的学生。中华认为文学作品是知识加感悟的产物,而美术作品是硬工夫加灵感创作而成,为了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同时资助贫困的家庭,他在多家出版社兼职美术编辑及文字编辑,下课后骑车到出版社领任务,晚上加班加点创作。两年的课余时间他设计了120余册书籍及杂志封面,编辑了几百万字。这期间企业管理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两本20 多万字的著作《飞天梦》、《转动金钱魔方》,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毛昭辉合作主编了150 万字的《反腐败监督通论》大型论著,该书由司法部部长曹庆泽作序、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曹部长还专门在人民日报撰文推荐该书。前不久,他与北京大学的教授潘爱华博士策划编著的国家“863 课题” 重点项目《中国生物产业调研报告》150 万字,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由科技部副部长李学勇主编,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做序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先后策划投资出版了《刘宇一油画集》、《何小要摄影》两部大型画册,及《神奇通道》摄影画册等多部巨献。

   为了母亲的微笑

邹中华与国画大师范曾成为忘年交,范曾先生正在为邹中华题跋

邹中华陪同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吴阶平观赏中秋晚会

航天英雄杨力伟向邹中华赠送航天纪念邮票

邹中华被李少红导演聘为2009 年版的《红楼梦》美术指导老师,正在为演员姚笛(王熙凤)等讲解《红楼梦》与书画

   邹中华像匹被套上战车的骏马,在新闻与美术的两个战场上来回厮杀驰骋。1993 年解放艺术学院毕业后,他进入人民日报社学习编辑、采访,他的吃苦工作态度与虚心学习的精神,深深动了人民日报教科文部主任李新彦同志。夜班编版时,在标题制作及文章修改等方面得到了李主任真诚的指导,白天的采访活动也得到李主任刻意的安排,使他在新闻业务水平上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与提高。他还利用周末的时间到中国人民大学攻读新闻学硕士,进一步了解中西方新闻发展史及中外名记者成长的道路和写作风格。1995 年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成立,国务委员陈俊生任总社主任,找到邹中华创办机关报,中华谢绝李新彦主任的再三挽留,辞别恩师,凭借自己的实力与中国作协办公厅主任杨宗老师成为《中华合作时报》创办人,并从部队转业北京,开始了新的创业历程。

近几年来,邹中华转战在首都多家媒体,还先后参与创办了团中央的《中华儿女》·成功导刊;及人民日报主办的《健康时报》的策划创刊;光明日报主办的《生活时报》新闻摄影部等。在《中华英才》半月刊等报刊从事编辑记者工作。他四处奔波,从没有停息过,中华渐渐消瘦的脸庞再也没胖起来过。他采写的新闻稿件及拍摄的新闻照片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华英才》等报刊采用千余篇幅。《走向民间艺术的源头》、《峰烟散尽真情在》等多篇人物专访,被刊登在人民日报文化版及教科文版头条,其中新闻照片多次获奖,文章受到新闻同行们的高度赞誉。中央电视台多次邀请他为新栏目开播撰写台词,节目播出后深受好评。同时担任多个栏目的策划人,成为两届金鸡百花奖文艺颁奖晚会的嘉宾。先后参与策划了公安部在南京主办的《勇士之歌》大型文艺晚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球华人生物科学家大会及《北大生物城之夏》大型文艺晚会,《美丽的通道我的家》大型文艺晚会,2005 年8 月又参与策划了八部委及北京市人民政府在人民大会堂主办的首届国际生物经济高层论坛的大型活动。与中华相处过的同事都知道,他不论是业务水平还是工作作风都过得硬,真正把部队优良传统带到了地方。著名企业家北京强力家具公司董事长张福才说:“中华曾写过关于我从小木匠到沙发大王创业的长篇报告,各大报刊相继刊登后,反响很大。后来他又采写了一篇‘戏说福才’的长篇稿子,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各大报刊又竞相刊发。强力家具在北京再兴热销狂潮,并辐射周边省市。那年,我的家具卖疯了,拿回四个亿呀!我成为通州区的利润大户,政府给了我许多优惠政策。中华,好人!”

   东北画王、沈阳画院院长赵华胜的夫人黄魏动情地说:“当我看到中华写我老赵的那篇《献给母亲的爱》的稿子后,我激动的连看三遍,一晚上没睡着觉,太神奇了。这篇文章显然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精心策划与巧妙布局的,每一段落三层意义的重叠与组合,都那么生动贴切,韵味无穷,特别是第一段几乎涵盖了老赵所有的作品,组合排列正好反映了三层意义,每一段落的连接自然流畅,全文浑然一体,大气磅礴,升华主题。第二天,我专程到北京请他吃饭”。

   孟欣在韩红的一次专辑新闻发布会上,对中华说:“你的人物写的很好,有新意”,并特意邀请中华参加央视举行的星光奖颁奖仪式。一篇《你好!孟欣》的人物特写让同行拍手称好。“中华弟弟写出了我的心声我的痛”,一代画僧史国良无不感慨的说。《史国良——延伸中国画僧之路》这篇文章如诉如啼,被各大媒体竞相转载。中华成了史国良唯一的异姓弟弟。

   霍利菲尔德来华访问,推迟了安排的几千万元产品代言人的商务活动,接受了邹中华在中国的独家专访,并愉快地接受为中国英才出版有限公司的推广尽心尽力。

   中华很累,他永不松懈的努力结出了累累硕果,儿时的梦想在他伏案的身影中变成现实。当他回首时,觉得没有辜负父母殷切希望的同时,隐隐觉得愧对父母养育之恩。尽管他一直供妹读书直至工作,这并不足以报达仍在贫困中年事已高的父母。于是他和妹妹商量,两人拿出了所有的积蓄,在家乡为父母盖了一栋小楼,后来又在北京为父母买了一套商品房,把俩位老人接到身边。尽管这样,他还是很内疚,因为忙,时常半个月也不能回家一趟,让两个老人在北京因没人陪伴而显得孤独和忧郁。偶尔也叫上妹妹回家吃个团圆饭,此时父母才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作为新闻工作者,他常深入群众中去调研、体验生活,了解人民疾苦。他曾撰文《仙女向往的地方——孝感》发表在海内外报刊上宣传自己的家乡。但对那些利用职务及人民给予的权力,去损害人民利益的人,总是深恶痛绝。

   1999 年,他的一篇题为《从农民 遭遇,透析乡村干部素质》。乡村干部胡作非为,一手遮天;农民呼唤知识型、开拓型、公仆型干部。“鬼子”进村了。乡村干部下乡,群众如临大敌——一份来自乡村的报告》的文章作为“内参”寄往湖北孝感市市长曹世佑的案头,曹市长非常震惊,立即派出调研人员组成三级领导班子,邀请邹中华陪同,对所反映的不正之风进行了严肃的处理。他回乡调研时,见到父亲创建的几所学校被夷为平地时,不禁回想到拿工分的年代,父亲在封闭愚昧的环境中创业,那种忍辱负重是何等的艰辛啊!家乡什么时候才能远离愚昧与贫穷?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种意识还需要两代人去扭转吗?为了了却父亲的心愿,让他看到新的希望,中华已与企业家达成捐资意向,在家乡办一所希望学校,让所有的孩子都能上得起学,让千万个母亲露出欣慰的微笑。

   为了大地的丰收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爱憎分明,是邹中华不屈的灵魂,他从不向权贵低头,也从不因为有点成绩就沾沾自喜,与人为善是他做人的准则。看了《焦裕禄》、《孔繁森》、《离开雷锋的日子》的故事,同样会被感动得泪流满面。

   他认识到:流芳百世的并非达官贵显、王侯公爵,而是真正推动社会发展和具有民族气节和不屈精神的人,无论是官员和平民,只有心里真正装着人民、为人民谋福利的人,人民才会永远记住他,颂扬他。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得英才者得天下”,那些英才们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为国家、为人类最大限度地创造财富与价值,他们才是应该大书特书的人。中华把目光和镜头对准他们,聚集他们,总结他们的成功经验及教训,宣传借鉴他们优良品质及豁达胸怀,不辱使命,励精图治,艰苦创业。邹中华那饱蘸情感的笔下,跳跃闪动的快门里,有日夜操劳国家大事的政要领导人;有为建立新中国战功 显赫的老将军;有历经风霜才华横溢的老艺术家;有勇于开拓、运筹帷幄的企业家;有当今著名的影视名星、导演;也有来自一线的劳动模范……他们都是为我国繁荣昌盛建功立业的代表。中华用笔、用镜头为他们成就的事业喝彩,为他们继续创业擂鼓呐喊。

   1996 年2 月13 日,国务委员陈俊生等领导同志,前去看望革命元老薄一波同志,邹中华作为记者随行。当薄老听取陈俊生同志汇报工作思索时的瞬间,中华按动了快门,薄老九旬高龄仍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建设不停思考的神态定格眼前。第二天,薄老看到中华送来的几张照片和刊发的文章后说:“照片拍得好哇!”

   后来,薄老还专门派秘书送来一本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薄老的著作《七十年奋斗与思考》上卷。秘书说:“这本著作的封面及内文第一页作者近影,是选用你为老人家拍摄的照片。老人家特地让我把书送来,并让我转告‘谢谢你’”!当中华怀着崇敬的心情掀开封面,薄老亲笔题写的:邹中华同志阅存,一九九六年五月一日。映入眼帘,这使他感慨不已。他说:“作为一名记者,只是举手之劳,又是分内之事,真是愧不敢当。”薄老在百忙之中的关怀着实让中华感到意外,却又给了他无穷的动力。薄老的著作一直摆放在中华的案头,时刻激励他在学习的路上前进。

   是的,他的笔触和镜头记录了一页又一页:一篇《三峡工程 梦将成真》的报告文学,成为最早掀开三峡工程的兴建及工程融资方案的人;报告文学《字国瑞,攀登顶峰》,是时任红塔集团董事长字国瑞多次邀请邹中华前往玉溪调研的成果,成为第一篇揭开褚时健案件之后的红塔集团崛起之谜的文章;作为记者,为消费者与国有企业两次对簿公堂并胜诉;他还是建国以来,中国首例企业大型公益广告“龙凤呈祥,百米龙迎回归”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策划第一人,这次他力拒一家企业赠送他60 万元出让冠名权的请求,面对如此大的诱惑,他没有用手中的权利,而是一分未取,把这次活动办的非常成功。这次活动被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北京晚报等60 余家电视台及报刊报道。

   邹中华在北京圈内名气越来越大,许多著名企业竞相聘请,国内外几家著名企业曾以百万元的年薪想聘请他为企业总策划。中华对他们说:“我不能要你们的钱,更不能要你们的房子、车子,因为我更应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如果我还能帮你们的话我会尽力去做。”中华像这样真诚的朋友,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还真不少。

   如今,中华在气宇不凡的大厦里有三百多平米的工作室,及工作休闲互为切换的华艺山庄。华艺山庄里有迷你高尔夫球场及网球场,有听泉楼与碧波湖。累了,他约几个朋友来山庄挥挥杆拍、钓鱼摇桨、观瀑听泉,悠然自得,这是几位实业家朋友为他准备的工作室,他在这里思考着、创作着。每一个成功人的背后都是一段风雨的历程,他用心去体会和感受这些英才时,他的心也同样经历了这场风雨。他还与实业家联手成立了北京泰丰时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将众多艺术家的代表之作镶嵌在一座独具特色的文化大厦里,把这里精心打造成艺术欣赏与静心创作的理想之地。

   当问起邹中华为何放弃追求的“神笔马良”,而专门从事英才人物的新闻采访时,他淡淡一笑:“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我把新闻作为一种职业,把绘画作为一种爱好。但时间经常发生矛盾,油画创作需要定期时间,而新闻采访是不定期的,尤其是与英才人物相约采访,他们的时间都很宝贵,更不能以自己的时间进行采访。所以鱼和熊掌应暂时放弃其一”。朋友们在为他放弃绘画感到惋惜的同时,也感叹他对认准的事业的专注与执着。

   “你刊登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和中国青年报上有关韩素云的事迹及电影‘军嫂’的报道,我都看到了。你在弘扬主旋律方面做的很出色。”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局长王登平鼓励中华多写部队题材的新闻人物。

   “你是转业军人,采写转业军人事迹,我们支持你。”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孙忠同上将得知邹中华要采写杰出转业军人后,十分关心,表示全力支持。

   “解放军画报拿出专版开辟‘他们曾是兵’栏目,由你主持,为报道转业军人提供平台。”解放军画报社副社长李培义给邹中华慷慨陈词。


   “我们无论是否离开军营,永远不能忘记军队情怀,你采写过的那些老将军们还时常惦记着你。”著名军旅作家、诗人、解放军出版社社长峭岩紧握中华的手真诚的说。

   “有这么多首长和朋友的关怀与支持,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尽心不尽力呢?”邹中华信心十足。

   2000 年10 月第十一届全国地市报总编辑新闻摄影理论年会上,中华被500 余名总编辑、摄影记者推选为中国地市报新闻摄影研究会常务理事,他又可以为全国新闻摄影同仁们多办实事。

   “新千年的钟声敲响,人类走向更灿烂的文明。中华民族能否再度辉煌,需要更多各行各业层出不穷的英才,让更多的人向他们学习、看齐,以英才为榜样。作为以新闻事业为己任的人,我们应善于发现、发掘、颂扬更多、更杰出的英才人物,让他们发出更大的光和热,让中华大地更加灿烂辉煌。”邹中华如是说。

   迎着新世纪的曙光,中华创办的中国英才出版有限公司也开业了。致力于文化事业的开拓与发展,并涉足影视、报刊的协办与经营。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中华又匆匆踏上了采访的行程,从他不知疲倦的身影和他坚定的话语里,我坚信他笔下的英才人物层出不穷。他以独特的视角和表现方式,展示中华英才不同的优秀品质,让英才们的脊梁更加挺拔,让他们的感召力更加伟大。

原载《英才之光》

━━━━━━━━━━━━━━━━━━━━━━━━━━━━━━━━━━━━━━━━━━━━━━━━━━━━━━━
Copyright©laobing.com, Yingpu,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010)82073984 13436702401
版权所有 英菩兄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京ICP备050137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