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快讯 国防大观 退役家园 军事史林 军旅文化 社会论语 女兵风采 为您服务 军营幽默 老兵留言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返回首页
 
  栏目导读    

兵器知识:冲锋枪溯源(8.30)
军事评论:
解放军战术演习七大问题(8.30)
传奇人物:
英雄传奇 红色特工——钱壮飞

女兵风采:
《英雄儿女》王芳的原型


  本站动态
 
2004年2月2日20时至22时,中央电视台"老兵你好"编导人员做客老兵网"军歌嘹亮"聊天室.
2002年8月8日和9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播出老兵网的故事.
2002年8月1日北京电视台一套播出老兵网参与和协助制作的庆八一节目.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001年4月17日播出对老兵网的专题报道。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经济台2001年11月6日直播“老兵网访谈”。



军旅采风
━━━━━━━━━━━━━☆━━━━━━━━━━━━━

从各国阅兵分列式 我们能够看到什么

东海渔夫

  阅兵分列式,在风格上,各国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但风格的形成不是孤立和偶然的.风格的背后,肯定有某种纯粹军事以外的因素在起作用.稍稍深究一下,或许有些意思.

  先看苏联.渔夫是最喜欢观看苏联军队的分列式的。这点我想无须回避。苏军先进武器的展示固然不乏来自钢铁的物质的震撼,但分列式的步兵方阵,却能传达更多精神层面的信息。

  苏军分列式在设计上,有着十分鲜明的民族个性.具体来看,苏军正步步幅很大,强调前跨而不是上踢。摆臂自然而有力,向前与肩平齐,向后接近极限.行进中,队列方阵和着激昂雄壮的军乐节奏,一起一伏,犹如波涛般汹涌向前,总能够给人一种排山倒海、滚滚而来的巨大压迫感!

  苏军分列式最为精彩的传神之笔,当属士兵们高高仰起的下巴和那种傲视天下的豪迈眼神.这眼神中分明流露出战绩辉煌的苏联军队不可阻挡的逼人气势!更恰如其分的表达着斯拉夫民族不屈不挠,不向一切强敌低头的高傲的民族性格.

  今天的俄罗斯军队基本继承了苏军阅兵式的风格和传统,只是在气势上有了一定落差,这是冷战失败在整个民族心灵深处所造成的伤痛的外在表现。但尽管如此,俄军的阅兵式仍不乏世界大国的风范,仍在以某种方式向世人表明,今天的俄军仍然是一支不容小觑的世界劲旅。

  我们再看朝鲜.朝鲜人民军阅兵式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规模宏大。这一点,与这个国家及其在世界上的影响明显不符。也许正是因为国小势弱,才更需要摆出宏大的气势来取得民族心理上的某种平衡。现在我们单看其队列水平,应该说也不算高。但他仍然可以排在很不错的阅兵式之列。朝鲜人民军本来就是一支由苏联人装备和训练出来的军队,除军事思想全盘来自苏军外,在队列以及正步的设计上,也带有明显的斯拉夫印迹.朝鲜军人在其国内享有崇高的政治地位,这也让他们从骨子里就有某种优越感,反映在精神面貌上,就自然的表现为张扬外向的霸气。

  朝鲜几千年来就一直是在外部强大势力的挤压下生存的,之所以能够独立或者半独立的生存到今天,除特殊的地理因素外,也与这个民族内心强悍的性格不无关系。你看他们的分列式,士兵们也是高高的昂着斯拉夫式的下巴,虽然队列动作并不十分整齐,但那种一跳一跳的独特步伐,却赋予队列一种强烈的动感,让他们显得那样生龙活虎,富有朝气。朝鲜这个弱小民族,通过阅兵式所表现出的,明显是一种桀骜不驯的原始野性,以及求战若渴,哪怕血流成河也决不后退的森森杀气。

  最后回头看我军。即使抛开感情因素,论队列水平,军容的严整程度,应该说在整个世界上,我军都是稳坐头一把交椅的,没有任何一支军队能和我军比肩。我军阅兵队列要求极严,标准近乎残酷,训练中一厘米一厘米的在细节上抠。这样训练出来的队列,在世界上坐第一把交椅,也就很自然了。

  汉朝以来,我们中国人都是喝着儒、道、佛这类文化乳汁长大的。在两千年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华民族没有什么来自外部的强大生存威胁,这让我们在内心深处,在潜意识中,慢慢的消磨掉了太多的野性。先秦时期仍很强烈的尚武精神,在儒家文明的长期滋养下,已经被温文而雅的书卷气息规范了起来。中华民族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在主动压抑着内心本能的原始躁动,只在极少数万不得已的的情形之下,才偶尔爆发。即便如此,在周边弱小民族看来,这仍然十分可怕。为了安宁,中国人在爆发之后,总是又会主动铸剑为犁,化干戈为玉帛,重新回归宁静儒雅的文人气质。这种独特的历史文化元素,当然会沉淀在我们民族的基因中。

  似乎扯的有些远了,现在回到主题。无处不在的文化元素,在我军分列式上必然要得到反映,这是一个十分自然的过程。我军队列正步整齐是整齐了,但在动作设计上,却有些过分追求控制和雕琢,以至于显得过于机械刻板、拘谨内敛,这种不够舒展,缺乏张力的动作组成的队列,要从中体会出那种阅兵本身应有咄咄逼人的锐气和可怕的杀气,就有些勉为其难了。我军分列式,倒是给人一种和军队的暴力本质不太相干的工艺感。整体印象是艺术气息有余,战斗气息不足。如果站在一种偏重艺术的视角,这绝对堪称是一流的作品,但如果用来鼓舞士气,震慑敌人,总感觉有些力道用错了方向。

  这大概就是渔夫更加偏爱苏军阅兵式,而对自己本国军队尽管热爱,却在对阅兵式在评价上有所保留的深层原因了。

  一己之见,难免偏颇,由衷盼望坛中诸多大虾不吝赐教。谢谢。

摘自“新华网军事论坛”

壮丽军史画卷
尽览国威军威

 集我军历史阅兵之大成
 
详情点击此处 
1
━━━━━━━━━━━━━━━━━━━━━━━━━━━━━━━━━━━━━━━━━━━━━━━━━━━━━━━
Copyright©laobing.com, Yingpu,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010)88681559 13501284735
版权所有 英菩兄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京ICP备050137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