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老兵快讯
国防大观
军事史林
社会论语
退役家园
军旅文化
女兵风采
为您服务
军营幽默
战友重逢
老兵红娘
战争·战略 | 战役·战术 | 兵器知识 | 图片欣赏军旅采风军校之春 |政策法规军事焦点军事秘闻

 


古道仙姿 毕览皇城
欢迎光临桃花山度假村

   亮菌”口服液
 获得美国FDA认证的保健产品。
      详情请点击



 

 

战役.战术
 ━━━━━━━━━━━━━━━━━━━━━━☆━━━━━━━━━━━━━━━━━━━━━━


坦克与“闪击战”

作者:不详

  坦克、飞机的运用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出现的革命性变化。有趣的是,战后不少军事家从飞机的使用上得出了“空军制胜”的结论,如意大利的杜黑将军;而重视坦克作用的人大多提出了“机械化战争”论(也称“坦克制胜”论),如英国的富勒、法国的戴高乐、德国的古德里安。两种思想有着一个不容忽视的不同点:“机械化战争”论强调合成作战,强调运用坦克、步兵、炮兵,也包括飞机等作战力量,使唤它们形成整体战斗力,去赢得战争;相反,“空军制胜”论明确指出,“掌握制空权―――这就意味着胜利,在空中遭到失败这就意味着战败和被迫接受敌人愿意提出的一切条件”。这也许正反映了坦克和飞机这两种武器的各自特性。在这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现代军事形势及社会生活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机械化战争”思想演变出来的“闪电战”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使全世界为之震惊。从军事学术上来说,“闪电战”犹如一曲雄伟壮阔、气势磅礴的“交响乐”,而坦克“演奏”的正是其中的“主旋律”。

一、“闪击战”理论的由来与坦克

  “闪电击战”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可谓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以前,《孙子兵法》就明确指出,“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近代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在其著作《战争论》中写道,达成出敌不意的效果“是军事艺术中最重要册手段”。然而,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闪电战”理论却是在本世纪初,由德国军事家冯。施利芬提出的。“闪击战”的德文为,它是由―――闪电和――-战争两个词组合而成,是形容行动犹如闪电一样迅速,给敌以措手不及的迅猛打击。其实质是利用攻击的突然性、兵力兵器优势等因素,从战争刚开始时就给敌战略第一梯队(掩护部队)以决定性杀伤,然后向敌国腹地迅猛进攻。在敌人动员和使用其军事和经济潜力之前,将其粉碎。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闪击战”理论提供了实践的舞台。德军总参谋长小毛奇在战争计划中,根据“闪击战”理论,设想战争第一阶段集中力量于西线,以一个战役,约持续6个星期打败法国。其办法是以主力经由比利时,实施强大的突然袭击,尔后对法军实施深远包围,各个击破。这场交战双方主要依靠步兵、骑兵注炮兵所进行册战争,虽然在战争初期有一些机动作战,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很快,人们就意识到了机枪和速射火炮对进攻中暴露的步兵和骑兵的巨大威胁。双方挖掘战壕,构成了连绵不断的,以自动武器掩护的掩体和交通壕配系,加上绵密的铁丝网和强大的炮兵火力,形成了进攻部队难以逾越的坚固阵地,从而使人们企图以“闪击战”速决战争的想法成为泡影,并使延续达4年之久的阵地战成了这次大战的主要作战形式。

  坦克出现的直接动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突破绵亘的阵地防御的需要。在康布雷、亚眠等战役中,担任支援或引导步兵实施突破的坦克取得了令人震惊的战术效果。不过,坦克在这个时期里并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战斗兵种,它只是一种附属于步兵的新式武器。事实上,坦克自身战术技术性能的发展也还远不完善,如大多数坦克的最大时速只有几公里,最大行程也只达几十公里,还不能适应于快速机动和远距离攻击行动的需要。

  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着军事学术的发展。一战后英、法、德等国一批年轻的军官正确地分析了军事技术的发展,系统地总结了过去战争的经验,挣脱了将坦克主要用于协同步兵突破这一思想樊篱的束缚,大胆提出并认真研究了以坦克、装甲车组成强大的突击集群,迅猛打击敌军事力量,突贯敌纵深,以取得决定性战果的思想,使“闪击战”理论的实现有了坚实的基础,重现其夺目的光彩。

  坦克之所以成为“闪击战”这支交响曲中的“主旋律”,主要是由于坦克具有的“三位一体”特性----强大的火力、快速的机动力和良好的装甲防护力综合决定的。其重要作用充分体现在取得“闪击战”成功所不可缺少二个因素,即打击力和速度上。

  坦克增强了“闪击战”的打击力。1918年以后,坦克在火力,特别是在机动性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时速达几十公里,行程达几百公里。以坦克为主构成的装甲机械化部队不仅具有猛烈的火力,而且,能实施快速深远的纵深机动作战。这种将强大的打击力迅速作用于敌,使其抵抗和防护都变得无能为力的“坦克战”,是以往战争所无法比拟的。飞机呼啸而至,象冰雹般连续投弹,摧毁、杀伤、破坏敌工事、设备及有生力量;在这咄咄逼人的火力攻击之后,装甲机械化部队突然出现,在敌尚未从巨大的心理震撼中恢复之时,以催枯拉朽之势,扫荡敌阵地,直插敌纵深,物质的摧毁与精神的威慑双管齐下,成倍地增加了打击强度,迅速地赢得战役胜利。

  坦克提高了“闪击战”的突击速度。装甲机械化部队具有的强大火力与快速突击力的结合,又极大地提高了进攻的突击速度。从物理学意义上来说,质量一定,速度越快,则产生的动能越大。军事上道理亦然。以坦克实施迅猛突击的“闪击战”,使打击力与突击速度得到了完美的结合,火力和机动速度的优势相得益彰,进而可以牢牢地掌握住战场主动权。建立在徒步的畜力驮驶上的机动不可能创造出真正的“闪击战”,以机械力进行机动才能够使这一新的作战思想体系展现出“庐山面目”。

二.坦克在“闪击战”中的运用

  坦克是实现“闪击战”理论的理想技术兵器,而“闪击战”的实践,又为坦克再展雄风提供了广阔天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平原和非洲沙漠战场上,坦克在“闪击战”中运用日臻完善,初步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坦克作战运用思想体系。

  ()隐蔽突然。突然性是实施“闪击战”最先起作用的因素。大量坦克突然作用于敌,不仅能给敌有生力量、军事装备和设施以巨大杀伤,摧毁其战争潜力,而且还能产生心理打击效果,引起敌精神上的极大恐慌,士气瓦解,意志颓丧。达成坦克运用的隐蔽突然,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秘密地进行准备;二是采取种种佯动和欺骗措施;三是使用在敌意料不到的地点和时机。19405月,德军在入侵法国时,将大量的坦克使用在地形险恶,不便坦克通行,但防守极为薄弱的阿登山脉地区,取得了出乎人们预料的重大战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著名的远东战役中,苏军以唯一的坦克集团军穿越地势险峻,难以通行的大兴安岭山脉,直插关东军后方要地,日军对此毫无戒备,在苏军急风暴雨式的打击下很快瓦解。

  ()集中使用。从20年代到40年代,关于坦克运用的思想,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学派。一个主张集中使用坦克,以装甲机械化部队遂行具有任务与一战时期相同----支援步兵突破。“闪击战”完全摒弃了后者的观点,把坦克的集中使用锤炼成为一条重要的原则。坦克的集中使用,能够保持连续的迅猛打击,大大加快了战役战斗的进程。二战中,堪称“闪击战”杰作的重大战役,几乎都留有着坦克集中使用这 一“点睛妙笔”。

  远东战役中,苏军的主要突击方向上集中了45%的坦克,而这些坦克的90%又集中在不到400km的主攻地段上,与日军相比,坦克数量之比达到了151,确保了主攻方向上的打击强度和突击速度。法国沦亡的第一阶段,德军集中了其仅有的10个装甲师中的7个,用于实施主攻的A集团军群,而其中又有5个是用在灶国的重要防御要塞---色当地段。战役发起后,德军装甲部队长驱直入,势如破竹,3天时间里,即在色当至那慕尔之间撕开突破口,第10天,就已抵达法国西部海岸,完成对盟军的战役分割与合围。10个装甲师只占德军此次战役调集的135个师的很小比例,但突然集中地运用,却使“闪击战”大放异彩,取得了震撼世界的战果。

  ()机动攻击。恩格斯在《法国作战方法的批判》一文中指出,“依靠出色的成功的机动,甚至使暂时的失败也成为有助于取得最后胜利的行动”。灵活快速地实施兵力兵器的机动是闪击制胜的重要前提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德、法军编组了大量的机动师,企图实施坚决的“闪击战”,速决战争。这种建立在人力和畜力机动基础上的美妙构想,在密集炮火的打击和纵深阵地防御的抗击下,很快就变成为幻想。而运用坦克遂行机动攻击任务,则使“闪击战”生机勃发,充满活力。

  持续二年多的非洲沙漠战场上,“沙漠之狐”隆美尔与英国名将蒙哥马利率部所进行的一系列成功之役,无一能够与坦克的机动攻击分离开。在侵略法国的色当之战中,同盟国方面认为,德军必须运到足够的大炮,集结大量步兵后,方能强渡马斯河,攻击色当,而这至少需等上56天,也就是说不会早于战役发卢后的第9天,因此,盟军完全有足够的时间从容部署。古德里安装甲军的快速机动攻击彻底打破了这一梦想。战役第4天,古德里安的三个装甲师不待炮兵集结和步兵跟进,就选择了便于机动攻击的马斯河突出地段,强渡过河,攻占了色当。德军向英吉利海峡沿岸前进的道路变得畅通无阻,而盟军却束手无策,全面崩溃。色当之战证明了坦克的机动攻击弥补了军队数量的不足,提高了军队的作战效能,便于集中力量形成优势,创造和捕捉战机,争取主动,克敌制胜。

  ()纵深突贯。与以往主要目的在于消灭敌军战斗力量的作战理论相比,“闪击战”更加强调摧毁敌军体系,瓦解其斗志,使之陷入混乱和溃散状态来赢得战争。而要摧毁敌人的指挥能力,破坏其交通线和后方补给,就需要使用一支集强大打击力和快速机动力于一体的战斗部队,如同一把闪光的利剑,短时间内即突贯敌纵深,主宰作战行动的发展。坦克正是能受此重任,担此殊荣的技术兵器。二战时期的历次“闪击战”中,以装甲坦克部队纵横驰骋,直插敌深远后方的作战行动,不胜枚举。

  1940年初夏的法国战局,德军古德里安装甲部队以日均49km左右的速度向英吉利海峡推进,10天里即横穿了法国北部,切断了盟军联系,直接威胁盟军主力侧后。远东战役,苏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于进攻发起当日就推进了150km;次日,又越过了大兴安岭,前出至平原地带,直逼关东军总部及后方重镇。“闪击”波兰时,德军以57个师攻歼波军的24个旅,“胃口”之大令人称奇。然而,由于德军以仅有的10个装甲师和摩托化步兵师在重要方向上实施了具有决定意义的纵深突贯,奇迹出现了,20天里,几乎攻占了波兰全境,歼灭或围困了全部波军。军事学家对比评论道,“这次战局并不是取决于数量上的优势,而是取决于空军和坦克部队共同行动的快速性”。

  ()密切协同。随着坦克等技术装备的发展,军事领域的有识之士清醒地意识到:“在坦克必须依赖的其它兵器还没有达到坦克的速度和越野性能水平之前,坦克是决学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的”。装甲坦克部队在“闪击战”中,已成为独立的战斗兵种,已是一支比例协调的诸兵种合成部队。这种比较灵活的合成编制,便于各兵种部(分)队间组织协同,极大地增加了整体战斗效能。

  坦克是一支快速机动的地面攻击力量,飞机则提供极其重要的支援保护。“闪击战”中,坦克和飞机的协同远比坦克和步兵的协同重要,“只有其一,而无其二,则不可能安全地进行作战”。实际上,两者中缺乏任一种战斗力量,或其力量薄弱,就不可能发挥出“闪击战”的优势。法国战局中,如果没有空军的有力支援和配合,古德里安装甲军是不可能形成势不可挡的西进狂飙的。

坦克的运用使旧的“闪击战”理论具有了新的强大的生命力,在昔日的战争舞台上大放异彩。现代“闪击战”的新发展,也引起和推动着坦克运用思想及方法的新变革。透过以、黎之战,透过仍能“嗅”到硝烟味的海湾战争,我们也许可以得到新的启示。

 

 

━━━━━━━━━━━━━━━━━━━━━━━━━━━━━━━━━━━━━━━━━━━━━━━━━━━━━━━━━━━━
Copyright©laobing.com, Yingpu,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010)68519529 13501284735
版权所有 英菩兄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提供网络支持单位:上海因特奈信息有限公司